身高165厘米,体重仅24.8公斤。在ICU抢救了二十多天后,广东15岁女孩小玲(化名)最终没能醒来。一则“那个为爱减肥的广东少女走了”的悲剧消息,令无数网友揪心痛惜。B站出品、《守护解放西》班底制作的《闪闪的儿科医生》,一部呈现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生工作的纪录片,最近成了热搜常客,令儿童健康的相关话题不断引发关注。性格各异的“小儿科”医生们,成了闪闪发光的主角。

这部医患纪录片有点意思


(相关资料图)

聚焦于医生、医患关系的医疗类纪录片说来不太不容出彩,要么容易变得太过煽情,观看感受不佳,要么就是没有拍摄重点,变成“医院一日流水账”,看着乏味自然也就失了继续观看的兴致。同类题材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人间世》,这部纪录片极为动人且发人深思,《闪闪的儿科医生》虽然采取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叙事风格,但片中的人世百态依旧如此动人。

这部纪录片的线上观看平台是B站,叙事风格确实也很“B站”,后期剪辑处理上的幽默信手拈来,相较于《人间世》这种偏向正统风格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看着更有“网感”。和《人间世》类似,《闪闪的儿科医生》里让人血压飙升的场面一点儿也不少,有讳疾忌医的、有迷信“土方子”医疗的……但叫人感动的场面也不少,有一对父母为了救治先心功能不全的孩子辗转全国多个医院,把房子都卖了,医生在得知情况后不仅是想办法医治这个病况复杂的孩子,还想着办法减轻父母在经济上的负担,不需过多煽情,只是轻描淡写一句“租房可以先住空病房,慈善基金我们也有。”就足够了,医者仁心,怎能不令人动容。

选择比较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确实让观众在观看中情绪压力要小不少,相较于看完了《人间世》长吁短叹一两周,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加适合下饭观看。沈昭

马赛克后面藏着制作方对病人隐私的保护

有冲突有笑点,有温度有内涵……很少能看到一部这么“精致”的医疗纪录片了。看完一集后,我的第一反应是,飞速把它“安利”给身边已经当妈妈的亲朋好友。

医疗现场拍不好、讲不好的话,其实很容易变成“事故现场”的纪实节目。制作起来,也有不少难点需要克服。一方面是要兼顾医疗科普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在保证成片故事感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病人隐私。就目前播出的7集内容来看,《闪闪的儿科医生》几乎是“满分”交出了答卷。

这是一部将“病人隐私保护”做得极致的纪录片,对出镜的未成年儿童,几乎全部使用了“面部打码”的方式。涉及到“特别隐私”的部分,制作团队还很细心地给病人的声音做了处理。穿插着孩子们在“疾病”面前展现出的童趣一面,又可以消解掉不少枯燥和乏味。

点开前,没想到这部纪录片能拍摄得这么“细”。镜头素材不仅包括医生的对采,还追到了门诊室、手术室、病房等医院的角角落落。我们看到的是成片,但是这么一部纪录片拍摄下来,想必背后有制作团队无数次的沟通和商量。

儿童医院往往是容易爆发矛盾的地方,因为涉及到孩子,家长紧张,医生重视。在“医”“患”关系需要进一步展开对话的当下,《闪闪的儿科医生》出现的正是时候。孙庆云

马赛克下的人间百态

片子呈现人间百态,同时也不忘向大众进行医学科普,对我这样的孩子母亲来说,有不少干货。孩子烫伤要植皮,是不是医生在忽悠?孩子尿床、长不高、过胖,都不能掉以轻心?片中给有孩子、没孩子的网友都科普了许多新鲜知识。除了对家长问题的耐心解答,主创也会为视频配上通俗的注释和易懂的动画设计,对诊疗、手术过程的进行细节展示,让医生的工作进行直观呈现,有效帮助观众理解。

跳脱出沉重的话题,在面对孩子的氛围中,片子常常流露出调皮的气质。骨折受伤的小孩还在冲医生微笑,医生就好心提醒,“接下来因为正骨,你可能会哭。”下一秒医生动作如风,果然孩子哭得汹涌,萌娃笑翻弹幕网友。所以,大家会因为孩子砸碎手指,跟妈妈一起哭到妆花,也会为一个撑爆超人服还认为自己不胖的小胖子笑哈哈。这部纪录片在故事性、真实性、娱乐性、知识性之间找到平衡。

片子里马赛克之多,令人惊叹。涉及家长和孩子的面孔,以及谈话暴露的隐私等细节,不断被贴心打码和消音。配上动画脸的人们,仿佛也没那么严肃了。毕竟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孩子,自责和他责鞭打在家长的心上,始终是沉重的社会话题。导演说,因为作品要通过网络传播,必须考虑到舆论对作品中当事人的评价及影响。“自始至终,摄制组都坚持为每一名患儿的体貌特征作模糊处理。即便有的家长同意孩子出镜,我们仍然希望能对未成年人做尽可能的保护。虽然这样可能会让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打一些折扣,但孩子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必须在节目效果及孩子的身心成长之间找一个平衡。”这确实是良心剧组的做法。张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