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倪闽景表示,要求企业给高起薪,要么是这个工作人才稀缺,要么就是你能力出众。至于期望薪资多少合适,一般而言都会有行业的平均薪资做参考,毕业生的收入基本会和这个平均薪资持平或上下波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网络作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认为,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合适的收入应该是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储蓄和投资能力。对于一些对毕业生工资低的抱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不太同意用工资来衡量毕业生的价值。“有些央企,不管你是985还是211的学生拿到手的基本工资也就三四千块,但一旦转正了,实习期结束了,工资慢慢就上来了。”择业该选理想还是现实?“中传硕士做保洁”的新闻同样引发热议。毕业生该为理想选择工作还是为现实考虑?“考公热”下,毕业生追求稳定有错吗?“当面临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时,毕业生应该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就业市场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决策。虽然追逐理想很重要,但也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稳定生活。因此,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也要敢于仰望星空,积极拓展自己的人生领域。”蒋胜男这样说。说起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当快递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顺丰速运江汉分部经理汪勇认为,应该怎么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阶段的选择,都是由其当下的状态、做过的努力,比如学历、专业、过往工作经历、这段时间的心情导致的。“选择什么样的行业、职业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生的路很长,并不是说选这就对了,选那就错了。他(她)每一个选择都有他(她)的道理,也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精英。”汪勇心里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也没有方向性的建议。“毕业生应该怎么样去选择,这不是我们能判断的,我们不能了解那个时间段,他们每个人的现状需求和内心渴望。我们只能说,把时间轴拉长,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会怎么选择,可以这样去考虑,但是不能给他们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袁亮则更为提倡毕业生应有现实的择业观。他表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先找到一个工作,去锻炼,之后可以慢慢选择更满意、更喜欢的岗位。就业跟经济周期有关系,要有平常心态。袁亮还特别提倡“三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倪闽景也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尊重个人选择。他认为,选择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企业,这样的心态很正常。毕业生拒绝到初创企业去,害怕朝不保夕等都应该被理解。就个体而言,特别要尊重差异性,因为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他强调,对整个社会而言,作为最有活力、最具创新价值的青年人群体,在宏观意义上来说,一味追求稳定甚至“躺平”,就不是一个积极信号。毕业后要如何提升个人价值?来自企业家的观点则有所不同。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选择大于努力,更要持续奋斗。对于年轻人择业观,他从个人的创新创业经验,给出了两个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
第一个建议是将个人选择和国家战略相融合。选择大于努力,正确的选择会加速人的成长步伐。对年轻人而言,选对行业和平台,是当前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一道选择题。齐向东建议,年轻人在事业和工作的选择上,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第二个建议是持续奋斗,不要随波逐流。齐向东表示,风口行业变化很快,对人才的筛选速度也很快。在其他行业可能要五年做一个规划,但在风口行业要两年做一次规划。“我了解到,现在‘躺平’文化很流行,但实际生活中,我看到的年轻人大多是有想法、愿意拼搏的。所以,建议大家持续奋斗,保持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