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丰台园将围绕产业推动“四链”融合,发挥好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快速吸引链条企业聚集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北京报道1月16日,首届特种机器人“四链”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市的中关村丰台园举行。据了解,此次论坛由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揭榜推进工作组进行指导。来自特种机器人领域主管行业有关负责人、院士专家、研发机构与企业、投资机构负责人共计110余人参加论坛,并围绕特种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入交流研讨。

论坛期间,四足、履带、轮式、人形等多种特种机器人产品与装备进行了应用场景示范,电池、电机、控制模组等关键部组件新技术成果获得关注。小象电动、恩菲特两家特种机器人链条企业与丰台园管委会签署入驻协议。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丰台园管委会、兵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三六零科创产业基金、中国赛迪研究院等代表进行了专题交流,围绕特种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专项需求、链条体系化融合等领域进行了介绍和分享。

丰台园作为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规划面积17.63平方公里,经过30余年发展,已成为丰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首都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

“丰台是全国最早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基地。丰台园的机器人产业一直坚持错位发展,通过打造特色产业IP,整合创新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丰台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丰台园机器人产业培育将坚持“陆域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方向,发挥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优势主体引领示范效应,突出整机研发制造与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突破协同发力,聚力推动中兵数智科创园建设,打造特种机器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场景创新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同时,联合航天一院、科工三院与航空动力研究院等优势区域资源,构建无人机、灵巧手、外骨骼、电动牦牛等系统智能产品谱系,共同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高科技生态圈,力争5年内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2022年底,丰台区发布了‘倍增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快速落实倍增追赶、跨越发展号召,丰台园在继续推动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主导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开辟新赛道,推动新产业培育。”丰台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特种机器人论坛的举办,丰台园将围绕产业推动“四链”融合,发挥好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快速吸引链条企业聚集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