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广州报道


(资料图片)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迎来发布四周年。

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进发,当中重要的目标包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在2023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珠三角9市的重点项目有1054个,2023年度总投资超过6700亿元。当中,991个重大项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广东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共有71个重点交通项目,其中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达1491亿元。按照规划,到2025年,珠三角各城市将实现高铁“一小时通达”。届时,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

在“硬联通”配置的日趋完善下,粤港澳三地的互联互通也更加紧密,产业串珠成链。广东今年进一步提出,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这将使大湾区从过去单个极点城市连结成“内湾大极点”,打造一体多元的城市生态和产业生态。

打通湾区交通“黄金走廊”

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形成以广深港、广珠澳、跨珠江口三大主轴为集聚的城际铁路网;大湾区港口群、机场群的协调发展机制创新已开展了有益探索。

从布局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主要形成广州、深圳两大铁路枢纽,城际铁路与高铁、干线铁路通过枢纽换乘互联互通,并且与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在枢纽场站换乘衔接。

广州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共享、网络互联、中心直达”的一体化轨道体系。在今年广州市纳入建设计划的223项基础设施项目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占比过半,达150项。

作为建设世界级枢纽的重要站点,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项目预计2023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截至1月31日,地铁预留工程主体结构已完成99%,预计近期全部完成;枢纽配套场站主体工程已完成95%。

广州都市圈3大城际项目也将于年内竣工。其中,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竣工后将与穗莞深城际接驳,广深两大机场将实现城轨直通,形成湾区“空铁联运”;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两线开通后,将联通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5市,形成快速直达的“跨珠江口客运通道”。

近日,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也透露了多项列入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交通工程。今年,深圳将继续建设深江铁路、深汕铁路、深大城际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西丽高铁、机场东、罗湖北等枢纽。其中,深汕高铁将建成深圳都市圈内的交通大动脉,串起深圳、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对加强粤港澳与海西及长三角地区联系,加快构建沿海高速铁路等具有重要作用。

连同今年新开工的佛穗莞城际,将带动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连通,成为联系大湾区4个万亿级城市的“黄金走廊”,构成大湾区东西向骨干通道。

此外,珠机城际二期也正朝着2023年具备运营条件的目标冲刺。建成通车后,将与广佛江珠城际铁路衔接,将珠海、广州、佛山及澳门城际铁路连成一体,助力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陆路交通是珠三角9市与港澳联系的最主要方式,陆路口岸也是粤港澳要素跨境流动的“主动脉”。以2019年为例,香港单是经陆路口岸往返内地出入境人次已超过2亿3600万,每日超过64万人次。

深圳今年开启皇岗口岸重建,进一步衔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及新田科技城规划,建设功能复合、立体叠加的超级口岸和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深圳也在加快罗湖、文锦渡、莲塘等老旧口岸改建重建扩建,满足粤港两地专业化、多样化通关需求。

位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也被纳入今年广东省重点项目计划,工程涵盖口岸通关、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商业开发三大功能体系。

一体化建设再出发

两岸跨江产业联系需求愈发旺盛,要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关键在于破解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联通。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根据手机信令、高速公路收费数据综合推算,现状珠江口过江客流需求为12.8万pcu/d,其中广州与东莞、深圳等湾区东岸城市联系需求占比约44%,经广州番禺、南沙的区域东西联系需求占比约56%。

目前,珠江口已建成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共4条跨江通道。其余在建和规划的通道还有7条,包括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澳门轻轨横琴线,以及深珠通道、莲花山过江通道。

作为《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动工建设的项目,黄茅海跨海通道预计于2023年上半年实现全部封顶,整个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将进一步强化珠海横琴自贸区、高栏港经济区和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联动发展。

截至2月13日,深中通道全线24公里的路面铺装工程现已完工20%,目前总工程量已完成20%,预计今年可完成整体工程量的80%,2024年4月可实现全线完工。

此外,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以及深江铁路预计于2025年、2027年和2028年建成通车。以上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缺乏高速轨道或直线通道的交通短板将被补齐,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形成高附加值、高增长值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阶段,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为主转变。2022年,深圳—香港—广州地区排在全球科技集群第二名。《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指出,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核心能力的科创生态,是全球其他三大湾区无法比拟的关键优势。

不过,湾区内部产业协同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如佛山、中山的家电制造产业,江门、珠海、东莞、惠州、深圳等的电子信息产业;另一方面珠三角与港澳的合作水平有限,在CEPA框架下粤港澳服务业合作实质进展仍较为缓慢。

全国政协委员、怡高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维雄在调研期间发现,个别城市在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方面,过度重视“从0到1”的新兴产业,简单认为“新的就一定是好的”;与此同时,已经发展为全国全球细分项目“龙头”的传统优势产业,没有得到“新兴竞争力改造”。

为此,施维雄建议,要对现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发展新兴产业时,要思考与城市间的互补和优势,从而实现与整个大湾区的产业体系“牵手”,为产业链和供应链作出“强基固链”的贡献。

今年,珠三角9市普遍提出了6%的GDP增速目标,其中惠州GDP计划增长7%以上,江门则提出GDP增长6%以上、力争实现7%的目标。较高增速也意味,珠三角9市要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打造发展的新势能,同时利用贯通的交通网络,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的进一步开放。

珠海今年提出,全面优化东、西“双城”架构,促进城市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加快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建设,深化与东岸城市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服务构建广东省“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东莞也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全面铺开深江铁路和深惠城际东莞段建设,积极争取佛穗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连接松山湖。

2023年,东莞共有102个省重点项目,年计划投资473.4亿元。在这102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与滨海湾的发展紧密相关。目前,滨海湾在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OPPO智能制造中心、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和正中科学园将于明年迎来正式投产,引领滨海湾加快打造高端制造业总部聚集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