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研制生产的神舟飞船逃逸系统发动机推进剂再一次完成护航使命。

航天四院42所负责人介绍,该所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通过加强实验室及其他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在固体推进剂、含能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为我国探月工程、神舟系列等航空器的研制生产和飞行试验提供保障。

这是襄阳高新区全力推进高能级高质量科创平台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区全力推动以重点实验室、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三驾马车”为主力的科创平台建设,组建覆盖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创新链科研平台213家,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

科创共享平台建设走向“高能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9日,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汽车试验场扩建项目四期第一阶段工程通过核验,将为商用车(含工程车)产品开发、新能源汽车试验、智能汽车开发试验等提供更为先进的试验条件。

“目前,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已经具备246类1185项标准的检测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达安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普明表示,中心正积极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试验场分会围绕智能化平台建设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以满足未来客户对汽车产品技术评价的需要。

高能级创新平台投入大,高校承担能力有限,中小企业做不了。为打通痛点,襄阳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利用达安汽车检测中心、襄阳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高温复合材料检测及修复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桥梁,联合开展技术攻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共享高性能科研设备,合力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2022年,由襄阳高新区与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共建的襄阳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相继承担市级以上项目12项,签订委托研发、技术许可及技术转让合同43项,新申报发明专利282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116项,成果转化61项,共享仪器设备28台套,累计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一年新增5家重点实验室

5月24日,在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工人正紧张有序地组装红外镜头产品。

“由于产销两旺,车间忙碌状态从年初持续到现在。”湖北新华光副总经理杨睿表示,今年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申报了车载光学镜头用光学玻璃材料及元件项目,列入湖北省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计划,将为智能驾驶用高性能镜头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第二大光学玻璃材料生产企业,湖北新华光为将更多高性能光学材料国产化,组建了襄阳市光学材料重点实验室,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攻克了高清光学系统用低折射特殊色散玻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襄阳高新区企业掌握的49项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公司科技带头人胡向平介绍,从2017年第一款产品量产起,现已升级至第五代,每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为把科技命脉牢牢抓在手中,2022年,襄阳高新区支持超卓航空、东风德纳、光瑞汽车等企业,聚焦航空零件增材制造、车桥技术、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及精密制造等领域,建立5个襄阳市重点实验室,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一年两家研究院升级为省级平台

5月28日,第六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碳中和等12个赛道TOP10名单,襄阳航空研究院在孵企业襄阳光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围碳中和领域TOP10榜单。

2021年10月,由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椿萱院士团队、襄阳航空研究院三方共同组建的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设立。2022年12月,该平台通过省级备案,成为全省仅有的3家省级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之一。目前,襄阳航空研究院已落地高端装备隐身、大型工业无人直升机、机柜及数据中心高效冷却、超高温轻质复合材料制造、航空航天环境控制及装备产业化5个通航项目,孵化成立了光热环保等5家高科技企业。

同年,位于襄阳科技城的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被认定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我们研发的环保绝缘气体开关柜已经全面上市,可比现在普遍应用的六氟化硫开关柜减少99%的二氧化碳排放。”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教授张晓星说,产业研究院落地襄阳高新区后,通过与湖北楚云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了环保绝缘气体开关柜技术难题。从研究院落地到联合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用了不到2年时间。

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入驻以来,围绕襄阳高新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拓展校地合作模式,与楚云机电、九鼎昊天、泰和电气、大力电工等企业合作,进行环保绝缘气体开关柜等29项应用技术研究,通过资本加速、孵化培育等方式,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核心区,基础在于平台,关键在于转化。襄阳高新区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再引进1至2家产业研究院,支持更多企业建设更高能级科创平台,催生高新区科技创新发生“裂变”,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高新贡献。

(图片来源:襄阳高新区)

(责任编辑:陈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