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生的崔兴洲,是桓台县起凤镇鱼三村的村民。年轻时,他处处为他人着想,抢着干最累的活,学得一手磨剪子戗菜刀好手艺。村里长者食堂运营后,年近百岁的他又干起“老本行”,义务为食堂和村民磨起了菜刀和剪子。在鱼三村一提起此人,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荣登2023年2月“山东好人榜”。
昔日生产队里的好把式
【资料图】
崔兴洲不善言谈,遇事只知埋头抢着干。解放初期他曾作为民兵连中的一员,站岗、巡逻、放哨他都主动去值下半夜的班,尽量让能让别人多休息。
在生产队时,他干过大队副业烘炉工,每天总是最先赶到,提水、生火、准备打铁用具,等其他人赶到时,一切准备妥当。最累的活,就数抡大锤,而他一干就是数十年。他协助过修渔船的师傅打过扒钉,为大队骡马钉过掌,给生产队维修过锄、镰、锨、镢,磨铡刀,练就了很多与铁器打交道的本领。
生产队时期过后,他便走村串巷给村民们换过锅底、壶底,总是用质量最好的材料,收取公正的价钱,遇到家庭困难的干脆不要钱,用他的话说宁愿赔本赚吆喝,也不能失做人的本份。
半路学艺磨剪子戗菜刀
他从事磨剪子行当,是半路出家。当时大队有一地毯厂,隔三差五请人来磨剪子,收费不低,可用的时间不长,职工们怨声载道。恰巧一邻居找到他,看他能不能给磨一磨。因当时人们穿的鞋子、褂子、裤子大都是自己缝制,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剪子。看邻居着急的样子,而他却从未磨过剪子,不敢下手。在那时买一把剪子,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他自此暗暗下决心,要学习这门磨剪子的手艺。于是他借上一辆自行车,东去青州,西赴济南,白搭着力气和干粮,好生伺候着师傅,终于学艺成功。
“磨剪子来,戗菜刀——”自此,一条板凳,一块磨刀石,一把戗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一干就是几十年。经崔兴洲手磨过的剪子或刀,锋利、耐用,且收费合理,附近好几个被服厂是他的常客。在那个困难年代,街坊邻居找他磨剪子戗菜刀他基本不要钱。
老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1年7月,鱼三村长者食堂投入运营后,作为就餐者之一的崔兴洲,非常感激党的好政策,逢人就说,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不仅免费就餐,饭菜每天也变着花样去烹饪。有一天,他来到餐厅比较早,看到厨房工作人员费劲地用刀切着菜,他二话没说,匆匆忙忙回到家,收拾好磨刀工具,就赶了回来,已近百岁的他几乎是小跑步到厨房门口,大声说道:“孩子,把刀递出来,我给你把刀磨一磨。”
刀磨好后,到厨房送刀时,崔兴洲一再嘱咐伙房工作人员,以后磨刀的活包到他身上。中午吃饭时,老人还特意对着大家伙说:“如果家中有需要磨刀、磨剪子的,吃饭时一块带着过来,不费事的,不要大家钱。”从此,崔兴洲便成了村里长老食堂内年龄最大的“磨刀义工”。
几十年来,崔兴洲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群众免费磨剪子戗菜刀多少次,他自己也从来没算过,以前是为了生活,如今“重操旧业”,却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用他的话说,“现在国家发着养老钱,还免费就餐,没有愁事。我别没有什么本事,也给国家做不了什么大的贡献,就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佳声 通讯员 侯军元 孙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