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编者按:5月23日,“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其中第三分论坛“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协办。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致辞和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作者简介】扎洛,男,藏族,1969年生。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地区,那里高耸的雪山和大面积的冰川对大气环流具有冷却效应,发挥着世界气候调节器的作用。来自西藏的丰沛淡水影响着南亚、东南亚10多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充分认识西藏的生态价值,对西藏的资源开发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在国家宏观战略中,将西藏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把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为国际社会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大国责任。正是这种战略定位和生态责任,塑造了西藏以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等7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体现在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一、发展绿色产业产业发展是繁荣地方经济、改善居民生活的前提,选择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既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也取决于战略定位和发展理念。西藏根据国家战略定位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重点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西藏充分利用高品质自然和人文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给予全方位扶持。2021年入藏游客达4100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旅游业收入增长激发了民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与旅游业紧密联系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西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针对新的发展态势,西藏自治区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鼓励文创企业发展,培养文创专业人才,特别是为唐卡、塑像、藏戏等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市场化发展出台扶持政策。2022年,西藏各类文化企业超过8000余家,从业人员近7万人,国家、区、市(地)、县(区)四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达234家。2022年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3.29亿元。能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西藏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能源开发的地理条件、资金技术等方面面临很多难题。基于保护高原生态环境考虑,近年来西藏持续加大投入,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到2022年底,西藏的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13.4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90%。西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替代已达到70%以上。2022年西藏计划外送电力22亿千瓦时,为西藏乃至全国减少碳排放发挥了巨大作用。丰富的电力资源和凉爽的气候,适合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由于中国政府“东数西算”战略布局,西藏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算力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由东向西有效转移。到2022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类企业已有15家,拉萨高新区数字经济类企业达177家。2021年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175亿元。未来5年西藏将加快布局5G、绿色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高新数字产业,建设面向南亚的数字港,推动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数字经济将成为高原发展新动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