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随着疫情影响明显消退,稳经济政策靠前部署,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生产和需求两端双双改善,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显著好转。内需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抵补外需放缓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预计一季度GDP增长4.1%左右。”4月3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此表示。
《报告》还预计,二季度GDP增长7.6%左右,增速较一季度上升3.5个百分点左右,或将为全年高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消费、生产、信心均明显改善
《报告》指出,一季度,疫情影响逐步减弱,消费、生产、信心均明显改善。具体来看,一是疫后消费显著反弹,结构性恢复特征明显。
从结构来看,一方面,服务消费恢复快于商品消费,旅游、餐饮等接触性消费领域尤为亮眼。1~2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9%,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2%。但另一方面,受收入制约、汽车补贴政策变化等影响,当前商品消费细分领域走势背离,日常消费恢复良好,但汽车等耐用品、大宗消费相对低迷。
二是在内需回暖带动下,部分生产领域恢复明显加快。这从数据可见,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2022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此外,大、中、小型制造业PMI指数,以及生产、新订单等分项指数均持续好转,重回扩张区间。
与此同时,在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快速恢复。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转负为正,同比增长5.5%,涨幅较2022年12月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 11.6%、4.2%。
三是经济持续好转叠加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各类市场主体预期转强、信心改善。
来自《报告》的数据显示,首先在企业方面,1月,反映中小企业发展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环比改善2.1个百分点至98.7%。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环比改善,其中小型企业大幅回升5.2个百分点至58.8%。同时,2月份,中国银行开展的线上调研数据也表明企业预期较为乐观,预计2023年上半年营收、订单、利润将同比增长的受访大中型和小微企业比例均高于84%,较2022年10月调研结果明显好转。
记者注意到,近日出炉的3月渣打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也由2月的51.4升至53.7,达自2021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在3月SMEI三大分项指数中,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指数较上月改善3.4个百分点至53.3,改善幅度最大,其次是未来三个月经营预期指数较上月改善2.6个百分点至54.3,信用环境指数亦上升0.8个百分点至53.6。
其次在居民方面,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环比回升2.9个百分点至91.2%;2月,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多增4129亿元、1322亿元,表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有所改善。
由此,《报告》认为,稳经济政策着力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加大财政、金融工具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推动经济在年初稳步回升。
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达7.6%左右
进入4月份,市场对二季度经济走势比较关注。
展望二季度,《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消费有望延续较好恢复势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出口增速有望筑底修复,降幅或继续收窄。加之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二季度GDP增长7.6%左右,增速较一季度上升3.5个百分点左右,或将为全年高点。
之所以如此研判,是因为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看来,第一,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消费有望延续较好恢复势头。
“一是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小,叠加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保持一定支持力度,二季度就业形势将持续好转,带动居民收入和预期回升,为消费恢复奠定基础;二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稳定大宗消费’,预计二季度大宗消费表现有望在政策支持、预期改善等多重利好下逐步好转;三是民航、影院等部分消费领域的供给将稳步增长,供给约束现象有望逐步缓解,有利于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四是基数较低,2022年二季度消费同比下降4.6%,其中汽车消费同比下降8.33%。”由此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二季度消费增速为 13%左右。
第二,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
在这方面,《报告》指出,首先是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资金上看,财政政策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专项债发行仍将保持较快节奏,争取早发行、早使用。从项目上看,基建投资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库为依托,加强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力度。其次,制造业投资增长仍有支撑。虽然制造业投资面临外需转弱等不利因素,但国内需求复苏将有助于生产加快,推高产能利用率,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再次,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在供需两端政策带动下,前期积压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将逐步释放,带动房地产销售、拿地以及开发环节逐步修复。
第三,出口增速有望筑底修复,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报告》认为,从拉升因素看,一是区域结构仍有支撑。东盟国家内需走强有望拉动中国终端产品出口增长。二是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新三样”具备全球竞争优势。2022年,中国工业制品出口增长9.9%,拉动整体出口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60%,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
第四,供给端继续回暖,有望回归疫情前正常状态。在工业方面,一是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修复。二是内需持续恢复,有望抵补外需回落压力,成为拉动生产的主要力量。三是微观主体信心不断恢复,市场预期好转。服务业方面,线下活动加快恢复,居民就业改善、收入提升,市场主体信心继续稳固,叠加促消费政策举措激励,预计2023年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
第五,物价温和上涨,PPI-CPI“剪刀差”进一步扩大,预计二季度物价涨幅整体较为温和。
在政策方面,《报告》表示,宏观政策要提高稳定性,着力推动形成经济好转、内生动力增强、预期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同时密切关注、研判外部风险及其外溢影响。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要发挥好总量+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发力稳经济。货币政策在维持稳健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基建、制造业等稳增长重点行业资金需求情况合理优化信贷安排,确保融资支持力度不减,有效满足其恢复期的资金总量需求。此外,在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的同时,探索在资本计量、不良贷款率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构建符合普惠小微、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企业经营特点的业务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