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9日上午,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鲁采访团走进位于乐陵市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里,致力于马铃薯育种研发和主粮化推进的各项创新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必须从根本上培育更多良种。

“‘希森6号’,薯形好、薯皮光滑,产量高,口感好,抗病、抗旱,并以单季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已经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集团董事长梁希森介绍,依托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团已成功培育出3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包括早熟鲜食、高淀粉加工、薯片和薯条加工、彩色高营养等各类专用型品种。

马铃薯全粉、马铃薯馒头、马铃薯曲奇、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麻花……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制品。

“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可以贮存15年不变质,这对粮食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说,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个问题,马铃薯含水量较高,把马铃薯加工成全粉,要去掉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加工成本高。因此,我们又开发了生浆馒头,就是直接将鲜马铃薯清洗去皮后打成生浆,然后跟面粉混合制作,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未来,希森将加快研发步伐,形成从育种到大田种植到餐桌主食一体化的有机食品产业链条。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毛鑫鑫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振兴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