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
武汉人爱吃的虾上市了!
(资料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在站博士后张秀梅
养殖的净水小龙虾
卖到55元/500g
一上线就被抢空
……
23年前,山东潍坊
眼前的一条黑绿色小河
让11岁的小学生张秀梅呆呆发愣
23年后,湖北武汉
34岁的她通过自己所学
让江夏区湖泗街道
29个虾塘由浊变清
她要改变
“黑色的河流”
23年前
在家乡山东潍坊的
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中
她和7名同学
看到一条穿村而过的河
黑绿色的水面,漂浮的垃圾、
散发的异味让孩子们愣住了
“河水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和我们课本上的彩绘插画
完全不一样。”
“水面不应该是这样的。”
在当时提交的一篇
400多字实践报告里
张秀梅写下这9个字
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变这一切
张秀梅(左)在塘中查看水草长势。记者何晓刚 摄
高中毕业后
张秀梅被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专业录取
本科毕业后
她选择报考中科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磷循环研究方向
开始投身湖泊治理事业
无论酷暑严寒
天天下塘采泥巴
2016年
张秀梅通过博士生招生考试
继续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攻读湖泊生态修复专业
一年后的盛夏
在学校苏州东山实验站
张秀梅迎来了
人生第一次下塘实验
张秀梅(右一)展示手中的小龙虾。记者何晓刚 摄
那段时间天气异常闷热潮湿
气温在早上8时就超过35℃
为了避开高温
她每天把闹钟定在凌晨4时
“响三声就能醒,
因为心里惦记着那些泥巴和那些草。”
虽然戴着遮阳帽
但一天下来
她脖子后面总会一层层被晒脱皮
因为天天下塘采集泥巴
她每天晚上回到房间
十个指甲缝中黑乎乎的泥巴
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这次实验一直持续到当年的寒冬
装满水的实验桶结出一层薄冰
为了不破坏桶壁上附着的水藻
张秀梅不戴手套
将手伸进深深的冰水里
小心翼翼地捞起桶底的叶片
“那个冷啊,透骨透心。”
养出的小龙虾
上线几分钟就卖光
张秀梅脚下1.5米水深的池塘里,翠绿的水草自在摇曳,池水清澈,一眼见底。记者何晓刚 摄
2020年
张秀梅偶遇从事水产养殖的彭森
在江夏土生土长的彭森
从小在牛山湖渔场旁长大
吃的是“湖水煮湖鱼”
如今正在寻找
改变传统水产养殖现状的办法
“我学到的知识应该
可以重新实现‘湖水煮湖鱼’。”
张秀梅加盟了
武汉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以技术总监的身份参与生态养殖
张秀梅进一步完善了
她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通过抽排降低水位,改造池塘地形
再将一簇簇密刺苦草种在塘底
两个多月后
浑浊发臭的劣Ⅴ类水体
变成清澈见底的Ⅲ类
随后再投放各类鱼类、虾类
构建完善的水下生态链
张秀梅说
水质长期稳定的奥秘在于
她独创的“鱼草平衡”生态技术:
以鱼理草、以草控水、
以水养鱼、清水青草
去年夏天
公司养殖的生态小龙虾
首次登陆上海一家线上生鲜平台
中青约45元/500g
大青约55元/500g
虽然价格高出一般小龙虾不少
但几分钟就销售一空
一只小龙虾重量可达58克。记者何晓刚 摄
数据显示
粼鳞生态去年小龙虾亩产300公斤
加上鱼类养殖产生的附加值
平均亩产达1.2万元
比传统养殖纯利润额高出约2倍
生态养殖模式给村里带来明显变化
除了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
公司每年的劳务用工
还给当地村民带来
约103万元的增值收入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
水产管理办公室工程师董敏说
“‘鱼草平衡’的生态养殖技术
在湿地丰富的江夏
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都极具推广价值。”
目前张秀梅
一边承担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在站博士后相关工作
一边带领团队
在江苏常州同步开展
“鱼草平衡”生态养殖试点
规划面积达1万亩
“更大的挑战刚刚开始。”
采写:记者栾嘉雯 杨晓雨 张晟 通讯员姜亮平 罗铭娟
摄影:记者何晓刚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