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解决购物、锻炼、看病等生活需求吗?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探访便民生活圈如何让居民生活更便利。
【资料图】
业态齐全 15分钟能做很多事
“来一份素包子,一份皮蛋瘦肉粥。”6月9日早上8点,家住融侨馨苑小区59岁的魏军武把刚满3岁的孙女送到小区商业街的托管班后,来到马路斜对面的魏家凉皮店吃早餐。老伴直接到商业街广场跳广场舞去了。
吃完早餐,魏军武在步行街散了会儿步,走进“家门口的菜市场”,买了中午做饭需要的肉和蔬菜,又到隔壁的水果店买了孙女爱吃的荔枝和甜瓜,去洗鞋店取了儿子前几天送洗的鞋……
“小区里的这一条街完全能满足生活所需,出门最多15分钟就能把该办的事全办好。”魏军武高兴地说。
便民生活超市、便民果蔬超市、餐饮、诊所药店、美容美发、教育机构、服装店、银行、快递服务、文具用品……“小区商业街共有商户150余家,业态齐全,可以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馨苑社区党委书记董晶说,为尽可能方便居民,多家商家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同步提供上门配送等便民服务。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中老年群体,都能在“圈内”满足日常生活和文娱所需。随着社区商业迭代,社区正积极引导商户对业态进行升级,通过进一步提升商业品质,让居民“不仅买得到,还要买得好” 。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2022年5月,市政府印发《西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开启便民服务“加速度”。今年2月,在西安市首批授予的27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雁塔区有3个,馨苑社区便民生活圈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优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配置,为居民构建熟悉、亲切的便民生活圈。”雁塔区商务局商管科科长程博说,雁塔区正在加快社区业态调整,多措并举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规划设计、功能再造及品质提升,通过配齐便利店、菜市场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完善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等品质提升业态,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缺啥补啥”“小修小补”受欢迎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很多老辈人的口头禅。随着城市的变迁,修鞋匠、裁缝、锁匠……这些曾经活跃在大街小巷的老手艺人,和他们的吆喝声同街巷记忆一起渐渐远去。作为城市的“小细胞”,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业态却是很多居民的生活“刚需”。那么,便民生活圈有吗?
6月8日,在位于后宰门兴盛社区北门一处10余平方米的平房内,段艳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一旁的桌子上放着10多个大小不一的袋子,里面都是客人送来需要缝补修改的衣服。再往里走,记者发现两根绳子上整齐地挂着40多件衣服。段艳说,这都是帮顾客修补完成的衣服。
“现在到外面要找一个改衣服、裁裤边的地方很难,到这里让段师傅一弄可简单了,而且就在家门口,非常方便。”来找段艳裁裤边的杨女士说,她是老主顾,大家都喜欢来这里,一来段师傅的手艺好,二来确实方便。
“我们辖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占比大,日常生活中,居民修鞋、缝补、配钥匙、磨刀等‘小修小补’需求大,‘老手艺人’不可或缺。”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工作人员李娇萍说,聚力打造“一米工坊”服务品牌,街道对辖区24家“小修小补”服务摊点进行整合,引导他们按照城市管理规范经营,让修鞋、改衣服、修家电等“小修小补”服务融入街道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线下,老手艺人们有固定服务点位和“尚德街坊”老手艺人服务招牌;线上,街道、社区对服务队伍实行平台化管理,在各小区网格微信群推送信息,方便居民就近选择服务点。居民可以去线下店消费,也可以在线上下单,预约老手艺人上门服务。
在西一路西口的一处角落里,刘侠正在忙着修理客人送来的鞋子。“过去在路边摆摊修鞋名不正、言不顺,现在街道办定制了‘老手艺补鞋匠’的牌子挂在我的摊点上,心里特别踏实。”老手艺人刘侠说,以前摆摊时间不固定,很多顾客想修鞋找不到她。现在有街道、社区帮她宣传、介绍生意,有时还带着他们一起为居民服务,特别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以前找不到修鞋、补衣服的,很多时候衣服、鞋子稍微有点问题,舍不得扔就‘压箱底’了。”家住西一路同德巷小区的王女士说,现在小区微信群里经常推送周边的老手艺人,有需要及时能处理,非常方便,也避免了“压箱底”造成浪费。
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给市民带来了真切实在的“方便”,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也是我市加快建设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据悉,到2025年底,我市将创建不少于15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引领带动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居民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中感受到更多“家门口”的幸福。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