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的四十多位考古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交流发言进一步挖掘草鞋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和文化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提出,苏州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3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而命名。2007年起,发掘出良渚古城城郭,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王巍提出的苏州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王巍列举了苏州几处有代表性的早期良渚文化遗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州吴中张陵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早期重要遗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早期良渚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璜、琮、瑗、镯等精美玉饰品,具有良渚文化早期的特色,其中一件玉镯非常独特,外壁雕刻有兽面纹饰。

良渚文化玉器处于史前文化玉器发展的巅峰期,兽面纹则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很可能与良渚文明的早期信仰有关。经王巍考证,张陵山遗址发现这件玉镯,应当是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的前身,可见张陵山遗址和良渚古城有很深的渊源。

良渚古城出土的最负盛名的玉琮,是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发现的,体量硕大,被称为良渚“玉琮王”。但是良渚时期最早的玉琮并不是在良渚古城发现的,而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于苏州草鞋山198墓,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

在王巍看来,此件玉琮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的观点。原来距今4500年前甚至更早一点,长江下游地区就能制作这么精致的玉器了,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汉代时期。

草鞋山198墓也是最早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精致的玉器,墓主可能是草鞋山一带“早期国家”的统治者。“草鞋山遗址的发掘,让我们意识到良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贵贱分化,考古学界开始注重通过良渚的研究、良渚遗存的研究,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进程。所以我觉得草鞋山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在研究文明起源的历程当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巍说。

进入文明阶段以后,良渚文化出现了暴力导致非正常死亡的现象。苏州昆山赵陵山遗址不仅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90座,清理出良渚文物600余件,包括玉琮、玉璧等,更重要的是,发现多件制作精良的武器,土台外围出现了一大批无墓坑和葬具的“殉人墓葬”,均是青少年男性。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杀殉现象在良渚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表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相当严重。

怎样判断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一些重要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暴力和战争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国家的出现则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从苏州地区挖掘的良渚古墓以及出土的文物来看,苏州地区已步入文明时代,可能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比如史前文化的发展,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社会贫富、贵贱的分化,在草鞋山都能得到反映。

“这一区域遗址出土的崧泽中期至良渚早期墓葬,不论是规模、密度、出土文物还是等级,在同类墓葬中都极为罕见,所以苏州应当是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照根表示。

良渚文化为什么会在苏州形成早期中心区?张照根认为和区位优势有重要关系:“苏州处在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良田沃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与世界许多早期文明都产生在大江大河下游一样,这里适合农业生产,很适宜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根据张照根推测,苏州澄湖、独墅湖、东湖林语小区之间的大块区域,可能是良渚文化早期的都城,规模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相当,功能、布局也非常类似,存在的时间为距今5400年—4800年前。在都城周边,有着大量的古稻田遗址,在沿吴淞江两岸,分布有草鞋山、琼姬墩、绰墩山、赵陵山、少卿山、张陵山等多个墓葬遗址,规模宏大,这些墓地曾经是40至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

有一种猜测:大概距今6000年前左右,多支部落来到太湖平原,开始拓荒生产,逐渐产生了良渚文化中心聚落。后来由于太湖冲积平原不断沉降,导致内涝严重,大约距今4800年前,古良渚人开始迁移,最终到达了今浙江余杭一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