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

谚语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拉开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帷幕。


(资料图片)

难熬的酷热天气里,古代诗人纷纷用诗句表达体感——

陆游说:“坐觉蒸炊斧甑中。”

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

杨万里说:“夜热依然午热同。”

在一众“喊热”的诗句中,我突然看到这样一首诗: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不仅开头首句就表达了态度“小暑不足畏”,后面还优哉游哉地炫起了自己舒适的消夏日常。

“青奴”,圆筒形的竹器,搂着可以解热,睡觉枕着很凉快。“黄妳”,书卷也,看书催眠,非常有效。“退藏”在家,惬意躺平。鸟来时听鸟,雨来了听雨。没事趟趟竹林,闻闻荷香,晚间散步到西厢,纳凉消食……

这样滋润的夏日生活,真叫躲在空调屋里的我好生羡慕。

这位作者甚至还为这首诗起名叫《喜夏》!

是不是有点嚣张了?

他,究竟是谁?

再往下查找资料,我发现,这位不仅不“苦夏”还享受着“喜夏”的诗人,简直是一位奇人——看了他的其他诗句,再回看这首诗,就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了。

他是金朝人,名叫庞铸,字才卿,自号默翁。《金史》中记载他是“辽东人”,按照《中州集》解,他是北京大兴人。青年时就文采斐然,可是仕途颇为波折。《金史》评价他:“博学能文,工诗,造语奇健不凡,世多传之。”

这样一位才子,书画诗文自然不在话下。可是最吸引我的,就是这句“造语奇健不凡”——究竟是怎样地“奇健”,又是怎样地“不凡”?

先来说一桩他的“破圈”往事吧:

庞铸的好友田琢从军塞外,田琢请庞铸为自己画一幅燕子图。

画完画,再题首诗,是古代文人的常规操作。庞铸的题画诗有一种风格,不局限于画作本身,而是用文字制造具象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这首《田器之(田琢的字)燕子图》可不得了了,他没有描述画面,也没有谈论画理,而是借事抒情——那,抒的是什么情呢?

可不是我们想的“岁月静好”“祝君安好”之类,而是针砭时弊、痛陈是非之句。诗的末尾“当时握手悲别离,一旦富贵弃如遗”等句,更是堪称“豹尾”——让打人耳光的声音回响地更久一点。

这首题画长诗很可能极大地道出了当时士子们的心声,以至于他们纷纷在这幅画上题诗——这一行为,像不像互联网的网友们的“跟帖”“盖楼”之举?当时“跟帖”的也不乏元好问这样的大家。庞铸,成为了当时文坛“网红”级别的领袖人物。

再来看他其他诗句:

他的《杨秘监雪谷晓装图》,首联相当于“氛围组”,用来开篇。接着写诗翁为写诗甘受严寒之苦,老奴在旁边小声“吐槽”。然后写山路如诗路一般越走越深。最后总结诗翁本身就像一幅画。品一品,这“起承转合”的结构,这妙趣横生的意境,扩展开来分明就是一篇高分作文。

他的《山谷透绢贴》开头是:“君不见李广射虎如射兔,霹雳一声石饮羽。又不见巨灵擘山如擘云,莲华万仞留掌痕。”——如此雄浑大气,是不是让人想起了李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可他又不是只善于大开大合,也会宛转含蓄。

他写怀念友人,会说“凭高想到销魂处,落日无言水自东。”(《怀友》)

他写梨花是这样:“缟袂清无染,冰姿淡不妆。夜来清露底,万颗玉毫光。”(《梨花》)

他也会大吐打工人才懂的槽:“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冬夜直宿省中》)——翻译成今天的话:啊呀呀,大冬天的夜里值夜班,脸都冻僵了,毛笔都写不出字儿了,打工人真辛苦啊。

他对自己的文学偶像陶渊明,大胆表白,高调示爱:“我爱陶渊明,爱酒不爱官。弹琴但寓意,把酒聊开颜。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漉酒图》)

元好问曾作《庞都运山水》夸赞庞铸:“门阑喜色到崔卢,文赋声名逼两都。重为溪山感畴昔,风流还有此翁无。”

风流还有此翁无?

反正,默翁先生,我是记住你了——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里,只有你敢说“小暑不足畏”,那欢喜迎夏、心境安然的态度,我在空调屋里,努力体会着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