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节的热闹里,看见过节的人

某幼儿园,孩子们穿着各种“环保时装”在表演。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 刘言

编辑 | 秦珍子

清亮的童声突然被刺耳的尖叫声打断,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一段幼儿表演节目时被电子屏砸倒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5月27日,在江西南昌青山湖风景区市政公用广场,多所幼儿园举办迎“六一”文艺展演彩排。17时许,现场电子屏发生倾斜倒塌。

官方通报显示,事故造成9名幼儿受伤,经医院初步诊断为轻微伤或擦伤,演出活动随之取消,舞台设施也陆续拆除。

针对这起事故,有网友提问:“儿童节变成‘儿童劫’,让孩子画上浓妆,表演给大人看,到底谁过节?”呼吁关爱儿童的节日,演了半天节目,连儿童演出场所最起码的安全性都保障不了,真可谓讽刺。

新闻事件还引发一大批家长倾诉。有人心疼孩子,演出前要反复排练,天天喊累;有人抱怨自己要花大量时间接送;有人评价孩子演出使用的服装道具,“质量不咋地,价格还老贵,就穿一次,纯属浪费”;有人表达意愿,自家孩子要的快乐很简单,放一天假,出去吃好玩好就特别地开心。

孩子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有小朋友喜欢演节目,排练时能和同学一起玩,演出时能听到掌声;有的孩子想到上台就发怵,被老师和家长“赶鸭子上架”,只会为难和痛苦。我们也常常在一些网络视频里看到相似的情况——舞台上的孩子表演节目时,一边做动作,一边哭着找妈妈。

回溯初衷,儿童节是旨在保障儿童权益设立的节日,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站在舞台上被看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需求被看见、意见被尊重、权益被保护。看见过节,没看见“为什么过节”,这一点,在为成年人设立的节日到来时表现更为突出。

近年来,一些行业的工作者直言不愿过节,怕原本应该给身心减压的节日变成加压受累——要么是汇报演出,要么是业务比武,要么是大会小会。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5·12”护士节,深圳市卫健委推出的“真心话版”祝福短片成功火“出圈”——它成了全国护士的“嘴替”,“祝你节日不用表演节目”的祝福引发广泛共鸣。有自称护士的网友说,不仅没有在节日感受到温暖,反倒因为层出不穷的形式主义而更加受累,一些单位让护士在本职工作之余,加班排练献礼节目;在护士值班时,让他们配合宣传片拍摄;举办护理讲演比赛,还要进行评比……

一名护士这样写道:“我梦想有一天,护士节不再是全院大练兵演习技能比赛的法定节日,而是普通平凡的一天,不需要靠牺牲休息日困在医院学习排练来换取这一‘劫’的顺利渡过。我梦想有一天,护士节能不在医院的大礼堂举行,护士下夜班能不被抓去表演节目,领导们不再是慷慨激昂地讲一些鼓舞人心的话,而是能放下包袱演个小品讲几个笑话轻松一下。”

不可否认,开展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振士气的作用。但是,要求护士在日常的繁忙工作之余,费心费神完成这些与本职工作关联不大的任务,不仅让这种精神鼓励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偏离护士节举办的初心。

一些单位如果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借过节让员工进一步体会护理职业的荣耀和尊严,也能身心放松,真正找到过节的轻松感和愉悦感,似乎更符合过节的意义。或者更简单直接一些,将活动资金转换成给他们的物质保障,也都更符合期待。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5·12护士节相关工作的通知》中,也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采取暖心、用心的举措关爱护士:比如着力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合理安排护士休息休假,切实为护士减负,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护士舒缓压力,在护士薪酬待遇、专业发展等方面创造好的条件;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等。

教师节、医师节、警察节、农民丰收节、记者节……其实都是如此。这些行业性节日,对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重视,也是一种关怀。节日的气氛需要具体的活动来营造,通过文艺节目,让社会看到他们的付出,也让他们感知肩上的责任。但看完节目,别忘了关注他们真正的需求,这需要主管部门和工作单位实事求是地细致调研,更好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毕竟,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过节的人本身,更需要被看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