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降佣、降费背景下,近期,作为卖方研究的券商投研面临“优化”压力,券商研究所“缩编”的风声层出不穷。

8月16日,《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多家头部券商,询问其投研部门是否有裁员计划,其中部分券商表示“不愿回复”,其余几家券商则表示,目前公司研究团队稳定、运行正常,无研究人员裁员计划。


(资料图片)

“无大规模离职”

日前有消息称,东亚前海证券宣布要裁撤整个卖方研究团队(但保留研究牌照),并给研究业务的员工一定时间选择是否转岗,或者去找别的工作。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8月17日向东亚前海证券致电询问,工作人员表示:“此消息是虚构的,公司并不存在裁员情况,研究团队的成员目前正在正常工作,没有大规模离职现象。”

东亚前海证券近期研报发布的活跃度疑似有所降低。数据显示,东亚前海证券最近一份研报发布于7月13日,7月份共计发布了6份研报,6月份共计发布了11份研报,而此前的4、5月份,东亚前海证券每月都会发布几十份研报,其中5月份该券商共计发布了50余份研报(包含公众号文章),而之前的4月份的研报数量更是多于5月份。

另据证券业协会官网披露的信息,原东亚前海研究所宏观、固收组组长郑嘉伟,电新组长王兴网,地产产业链组长金文曦,电子行业组长赵翼,通信组组长韩娜,计算机组长李晓彤等一众首席已不在东亚前海任职。针对这一事项,接听《华夏时报》记者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相关情况”。

券商对外发布报告的投研人员,需要分析师资格。而中证协数据显示,东亚前海证券当前登记的具有“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资格的人数为11人。

今年6月8日,东亚前海证券因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研报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足、研报制作不审慎等问题被证监会深圳证监局点名。深圳证监局决定对东亚前海证券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要求东亚前海证券分管研究业务的高管汪芳接受监管谈话。

公募基金降费压顶

券商投研的“优化”压力或与公募基金降佣、降费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公募基金降费、降佣靴子落地,业内机构陆续发布落地执行公告。有数据显示,自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以来,截至8月2日,已有近50家公募机构宣布降费,参与降费的公募产品数量突破1900只。

而这一趋势带来的影响或将直接影响券商佣金 “分仓”。券商佣金“分仓”是指券商在进行交易时,将交易产生的佣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参与交易的各个环节和部门。具体的“分仓”方式可能因券商而异,一般来说,佣金会根据不同的业务环节进行分配,例如交易员、销售团队、研究团队等。

“公募基金降佣、降费意味着券商从公募基金交易中获得的佣金收入会减少,这可能导致券商的资管业务、代销业务等相关收入下降。” 有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前,对于券商卖方研究团队而言,他们主要负责为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投资建议等服务,其工作一部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券商带来佣金收入,如果公募基金降佣、降费导致券商的佣金收入减少,券商可能会面临资金和资源的压力,从而可能会影响到券商卖方研究团队的人员配置、研究资源等方面。

“缩编是迟早的趋势”

在《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有头部券商从业者向记者透露,虽然公司目前没有裁员计划,但事实上,投研团队的缩编是一个迟早的趋势。这一趋势并不是某一个单一事件导致的,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该券商从业者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称,参考国外的投研模式,例如欧洲,他们的投研团队只有research house(精品研究室),研究室里只有两三个人。他们的盈利模式是搞知识付费,真正为投资提供参考价值,而研究室的生存纯靠研究实力。再以国际知名券商高盛为例,他们的投研团队大约有35%的人员集中在宏观、35%的人员集中在策略,剩下的30%的人员集中在TMT,他们的团队并不是“贪大求全”地覆盖所有的行业,而是将很大比例的投研安排在个别行业上。

该券商从业者进一步表示,而当前国内的券商研究所都是“大而全”,投研机构庞大,人数多达200多人,汽车、地产、建材、食品、饮料等等细分行业什么都有。而有些行业日常并不会发生什么特别大的波动,这些行业的研究员就得靠TMT、新能源的“分仓”去“养”着,这样一来,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会有一定问题。导致当前市场上存在“研报很多,但打开率并不高,机构触达率很低”的现象。而市场上的研报过多,必然要挤压成本,这样会带来整体行业的降本增效。这是券商投研行业必然会面临的“阵痛”,而这种降本增效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被“优化”的券商投研人员,该券商从业者向本报记者透露称,被“优化”的券商分析师可以转行去做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等,这一转变对券商投研从业者来说,是剧烈变革,但是对市场来说,这场变革是必要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