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00后青年干部侯博文就迎来了一场暴雨中的“大考”。
北京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29日20时至8月1日17时,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270.2毫米。按照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斌的说法,这次降雨量达到了北京人印象深刻的2012年“7·21”暴雨。
【资料图】
北京的房山区因河流纵横,受强降雨影响较重,来自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信息显示,7月31日11时30分,大石河流域房山区城关街道、窦店镇、石楼镇段出现漫溢溃堤,沿线10余个村受威胁群众已按预案提前转移。
两天前,房山区北下寺村降水量达到300毫米,沟道涨水明显,发生山洪,坡面汇水沿乡村公路下泄。而侯博文下沉驻扎的葫芦棚村位于北下寺村的上游地区、房山主峰猫耳山山腰约600米处,也是整个周口店镇海拔最高的村。
根据房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前预警、提前部署、提前关停、提前转移、提前排查、提前布控”的工作要求,周口店镇干部在此次暴雨来临前提前下沉到驻村点转移群众、检查防汛情况。
侯博文和同事早早加入了进村检查的队伍,提前转移好村民后,留在村内继续驻守。“我应该是房山区年纪最小的下沉干部了。”他说。
山上,洪水几乎将葫芦棚村村委会包围,落石不断,还存在塌方风险。侯博文说,驻守干部们准备了两周的水、馒头、米饭、咸菜等食品,还带上了柴油发电机,停电时能及时与外界联络。
这名最年轻的下沉干部记下了前辈的经验。侯博文记得,2012年他上五年级,在“7·21”特大暴雨中,被防汛人员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那时,他是被保护者,如今,他已成为保护者逆行上山。
山下的房山城区内,不少街道社区的青年干部收到了停休通知,紧急返岗待命。房山区西潞街道西路大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苏雪英介绍,由于辖区内西路南里小区地势低洼,工作人员提前在小区门口布设沙袋、启动抽水泵,并挨家挨户通知低楼层居民随时准备往高处邻居家转移。
7月29日17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直至7月31日10时,仍有部分区域在暴雨红色预警的笼罩下。7月31日中午,北京市水文总站发布洪水红色预警,请市民远离河道,确保自身安全。
事实上,奋战在一线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暴雨、洪水“双红警”,但他们都坚守在一线。
“水突然就涨起来了。”35岁的苏雪英向记者展示了手机照片,7月31日下午,水位在1小时内就没过了提前布设的沙袋,不到500米的路程外,刺猬河水正向附近小区倒灌,井盖里也不时往外冒水。西路大街社区服务站站长游桂平形容,“主干道上一有大车开过,溅起的水就猛推着小区门口的沙袋。”
根据现场水势,包括苏雪英在内的11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又新填装了约200个沙袋,再通过人力三轮车运至小区门口。同时,小区门口6名人员顶住沙袋,减小主干道洪水的冲击。
8月1日,记者在刺猬河边看到,水位已经低于桥面,大型清淤机驶进西路南里小区外主干道开展清淤。而刺猬河沿岸北潞园健身公园内,排水人员铺开管道,将公园内的积水排入刺猬河。
在房山区多个社区及安置点,青年干部及社工闻“汛”而动。
“两新”团组织青年志愿者高凯于7月31日0时6分接到召集通知,不到半小时就收拾好装备,奔赴房山区琉璃河镇。良乡镇多彩空间社区青年汇社工范胜植也于同日收到志愿者招募通知,与附近的7名青年汇社工紧急集合,前往窦店文化宫安置点。
范胜植说,原本只需20分钟的路程,由于不断换道、找路,花了近两小时才抵达安置点。
高凯说,到达被困小区时,积水刚没过他的小腿,“1个多小时就快到腰了”。“两新”团组织志愿者在小区门口接应被困群众,蹚着水引导群众转移。为了防止安置居民陷进草坪边上的淤泥,每隔两三米就有志愿者站岗帮忙。
房山区琉璃河镇临时安置点内,卫生间、床、电视、被褥等配备齐全,水、火腿肠、面包等补给物资也陆续送达,被困群众以村为单位领取。
“我帮助的最年长的应该有90多岁,年龄小的还在襁褓当中。”高凯说,第一批志愿者从深夜2时许一直忙到8时许,第二批志愿者又接替上岗服务。
据团房山区委提供的数据,7月31日凌晨,团区委12名机关干部带领40名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15名“我爱我家”、“两新”团组织志愿者在房山区琉璃河临时安置点,负责群众转移安置、房间调剂、物资发放等工作,转移琉璃河镇路村等6个村8330名群众。
北京市防汛办消息显示,此次降雨过程达到特大暴雨量级、雨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沿太行山一线,从邢台东部、石家庄东部到保定、最后到北京西南部的房山、门头沟一带。这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增幅作用导致降水集中在沿山一带,当低空风向以东南风为主时,东南风在西部山区地形作用下抬升,从而对降水的增幅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也是造成北京西南部降雨偏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北京市房山区部分社区已开展排水清淤工作。侯博文和同村其他下沉干部仍驻守在原地,计划等洪水过去后再做下一步撤离打算。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